
最近日剧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,一度登顶豆瓣热门剧集榜榜首。
关于这部剧的讨论,主要围绕在“骂渣男出轨”“批恶毒小三”“为女主复仇拍手叫好”等内容上。
简单粗暴的复仇叙事,永远能精准戳中观众情绪痛点。每当女主的复仇计谋成功,弹幕就会飘过“当代品如”等标签,既是对女主行为的赞赏,也折射出观众对传统道德秩序被颠覆的快感。
复仇爽剧作为一种经久不衰的叙事类型,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市场地位。
01.
性别问题
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的剧情采用了典型的“重生复仇”框架。
女主在癌症晚期时,发现丈夫与闺蜜勾搭成奸,还合谋骗保。女主要在捉奸现场报警,结果“奸夫淫妇”合伙把她推下楼,女主当场身亡,促成了东京版《消失的她》。
展开剩余87%这一极端情境,将女主置于绝对受害者的位置,使观众迅速建立共情,站到女主阵营里。强化道德二元对立,又能为后续复仇提供合法性。
而且制造强烈的戏剧冲突,满足观众的正义诉求,让观众越追越上头。
女主重生,回到结婚和患病前。再世为人,掌握了上帝视角,能预知未来,看破人心。她的对立面,渣男、小三、坏领导,在她面前都成了透明的的猎物,如同棋盘上任她摆布的棋子。
闺蜜的贴身陪伴,成了紧盯猎物的环伺。上一世以为是姐妹情深的分享,这一世看清是情报收集。过往误认她为自己仗义执言,如今明白都在煽风点火,挑拨离间而已。当闺蜜再次处心积虑抢她男友时,女主微笑着静观其变,看对方自食恶果。
上一世领导的无理取闹、恶意挑剔,她都点头哈腰,吓得肝颤。这一世看透所谓“精英管理层”不过是草台班子。知道领导在,也洞悉每个项目的致命漏洞。当领导再次咆哮时,她不再发抖,而是掌握了应对他的轻敲桌面,瞬间让虚张声势的纸老虎现出原形。
华丽归来的女主角,战无不胜。她深谙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:知道哪个时间点该买入即将暴涨的股票,清楚哪些人会在关键时刻倒戈,甚至预判每个对手的下一步行动。这不是运气,而是降维打击——当别人在三维世界里挣扎时,她已在四维时空布局。
法国哲学家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在此得到生动体现:掌握信息即掌握权力。女主通过前世记忆,实现了对权力关系的彻底颠覆。
剧中三位主要角色构成了完整的复仇叙事结构。女主从受害者变成了掌控者。前世是逆来顺受的讨好型人格,第二世变成运筹帷幄的战略大师,拥有了说“不”的勇气,也就满足了观众理想自我的投射需求。
渣男前夫是父权制下的典型代表,软饭硬吃,情感勒索,还有暴力相向倾向,他和闺蜜小三是一体两面,集中体现了日本社会存在的性别问题。
闺蜜既有雌竞心理下的资源抢夺,又在自我物化中确认个人价值,这让她失控,也成为后续她一系列作恶行为的初始原因,反映了父权制下女性间的异化关系。这种异化关系的悲剧性在于,即便最终“获胜”,她也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。
第二世里,闺蜜千方百计把渣男抢到手,顺利结婚后,反而陷入更深的焦虑和不安。
她一生都在和女主争夺男性的注意力,得到又失落,于是继续争夺,继续失落,循环在雌竞陷阱里,不得解脱。最后和女主对峙时,被女主一语道破:你好可怜。
支撑她活下去的整个竞争体系本身就是父权制设下的陷阱。
女主的复仇策略最高级的地方在于,她不争夺男人,而是撮合他们,让他们互相照见彼此的不堪,然后自相残杀。
02.
社会资源补偿
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的原作是一本韩国漫画,它先后被改编为韩版和日版。
韩版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的女主虽然也重生复仇,但后期仍频繁依赖男主从天而降,帮她处理问题。并且,女主在被渣男前夫施暴时毫无反抗之力。
日版女主美纱,相比起来,展现出更清晰的成长轨迹,独立性更强。
参加同学聚会,被恶意排挤,她会当众站出来,维护自己,并澄清当年被霸凌的真相,是遭女二陷害。
在职场上反击领导无理刁难,也全靠自己布局规划。一改前世唯唯诺诺,胆小怕事的气质,大胆汇报,增加跨部门沟通,态度更开放,方式更灵活机动,遇事不再逃避,而是主动出击,终于也尝到了平步青云的滋味。
剧集的前半部分,男主出场次数不多,在女主向前夫和前上司发起复仇的过程里,他起的作用并不大。
不过,上一世男主一直默默地暗恋着女主,这一世对女主的感情依然深沉而坚定,在女主遭遇人生困境时,始终不离不弃。还凭借自己的财富和地位,为女主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,成为了女主复仇路上最坚实的后盾。
无论是在面对敌人的阴谋诡计,还是在女主陷入自我怀疑的低谷期,太子爷都坚定不移地站在女主身边,给她无条件的信任、鼓励和指点。
男主设置不仅是给女主的情感补偿,更是一种“社会资源补偿”——他无条件信任女主,提供经济与人脉支持,使复仇计划得以顺利实施。从荣格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霸总象征着“阿尼姆斯”原型,即女性潜意识中的理想男性形象,弥补了现实世界中男性角色的失信与背叛。
虽然对比韩版,女主的设定有更大进步的意义。但日版男主仍然沿用了“公司太子爷”、“富二代霸总”的身份,还是不可避免地让剧情落入古早偶像剧的俗套之中。
03.
情绪起义
在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中,女二的角色设定呈现出一种耐人寻味的“先进性”。与传统的恶毒女配不同,她的行为动机并非单纯源于对男性的争夺。剧中揭示了她复杂的原生家庭背景——一个混乱环境中成长的女性,从小就学会通过争夺资源来证明自己的价值。
值得玩味的是,她真正在意的不是男性本身,而是女主所拥有的一切。这种设定暗示了一个深刻的父权陷阱:女性被规训得不仅内化了男性凝视,更将其她女性视为首要竞争对手。
这部剧的“又老又新”特质正在于此。新鲜之处在于女主获得了明确的反抗能力,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害者,而是掌握了主动权;陈旧之处则在于,这种反抗最终仍需要通过恋爱/男性补偿来完成。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当下女性叙事的过渡状态——我们开始看见女性的力量,却尚未完全摆脱父权叙事的框架。
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的剧情套路并不新鲜,但它在数据上的成功印证了复仇叙事的普世性。
人类社会的道德体系始终建立在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的正义观上,而现实中的种种权力失衡,往往使它仅仅是个朴素的幻想。复仇爽剧通过戏剧化的方式重构正义,使观众在“私刑正义”的幻想中获得心理平衡。
现代社会的个体,尤其是女性,长期处于结构性压迫之中,职场性别歧视、家庭情感剥削、社会规训的隐形暴力,她们积累了大量未被宣泄的愤怒。复仇爽剧通过象征性反抗,让观众在虚构叙事中完成对现实权力结构的挑战。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,这种“想象界”的满足,虽不能改变现实,却能缓解个体的焦虑与挫败感。
有人认为复仇爽剧缺乏深度,但影视作品的本质功能之一就是娱乐,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洛文塔尔所言,大众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逃避现实的渠道。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的成功恰恰在于它精准满足了观众的情绪需求,而非试图承载过多的社会批判使命。
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的热播并非偶然,而是现代女性集体心理需求的投射。家庭内部妻职的捆绑、家庭外部难以根除的性骚扰事件......在现实压力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排解时,复仇爽剧提供了一种“情绪起义”的可能性——它让观众在虚构世界中短暂推翻压迫性结构,体验权力反转的快感。尽管这种满足是暂时的、象征性的,但其心理代偿作用不可忽视。
未来的复仇叙事或许会在深度上进一步探索,例如展现复仇后的道德困境或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复杂性。但无论如何,它都回应了一个永恒的人类诉求:
在失衡的世界里,我们仍渴望看到恶人受罚,好人胜利。而这种渴望,在女性长期被压抑的集体无意识中,显得尤为强烈。
撰文:乌蝇歌
编辑:汁儿、林蓝
配图:《请和我的老公结婚》日版
策划:看理想新媒体部
商业合作:bd@vistopia.com.cn
投稿或其它事宜:linl@vistopia.com.cn
发布于:北京市英赫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